2020-09-27 10:24 • 沈滢莹
《夺冠》这片我压着情绪看的。
不是因为我对女排有情怀。
说实话,我没看过女排,也不了解女排历史。
压着情绪,是看到了自己。
高中怎么过来的?跟80年代女排一样,我们叫班集体,老师也是老国家队主教练那样严厉苛刻。
大学之后呢?跟90后新女排一样,找不到方向,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,等知道了喜欢什么,小宇宙爆发。
而且那些成长过程中,遇到的并肩战斗的小伙伴、谆谆教导的长辈,都能在这片看到影子。
这是关于中国女排三十年沉浮史的电影,它首先给像我这种不了解女排历史的人狠狠补了一课。
但它也关于成长与友情,关于青春与梦想,能让很多年轻观众避开类型而找到共鸣。
只是,做到让更多人有共鸣还远远不够。
导演陈可辛的野心够大!
他在画一个中国三十年的时代画像,并把时代精神具象化为“女排精神”传递出来。
陈可辛
只是,曾经的女排精神由一个集体代言,她们叫“中国女排”。
而当下,这个时代的女排精神,由一个信仰代言,这个信仰叫“夺冠”,为谁夺,为自己。
它的转变,其实是曾经一个集体主义下的我们,到如今自我意识觉醒后的个人。
01.为国家?还是为自己?
《夺冠》始于2018年北京奥运会的中美大战,那是一个有着多重复杂寓意的时刻。
二十年老友战场重逢,一个是美国女排的主教练郎平,一个是郎平年轻时的陪打教练、现在的中国女排主教练。
这也是一个极具政治意味的时刻,中国首次举办奥运,中国女排主场迎战美国女排,而美国女排的主教练是中国人。
从这个时刻切入,正片开始。
前半部分讲80年代中国女排夺世界杯冠军,后半部分讲郎平担任中国国家队主教练带女排拿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。
前后对中国女排的刻画,一刀切开截然不同的两个时代面貌。
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,中国太落后了,需要一个冠军来振奋国人,向世界证明自己。
吴刚饰演的老国家队教练非常严酷地训练女排运动员,在福建漳州一个简陋的排球馆里,80年代女排们流血流汗,经受着身体上的折磨,18岁的郎平被仍在角落练深蹲。
那会的中国女排是谁,人不多,她们被更大的集体荣誉和国家荣誉感召,拼命训练,只想为国增光。
1981年东京女排世界杯,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,女排姑娘们在国歌声中喜极而泣,中国人在小小电视前振臂欢呼,上街摇旗呐喊。
80年代中国女排五连冠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,是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扬眉吐气的具体表现。
80年代女排,为国家,为中华民族。
但21世纪郎平接管中国女排后,提出改革,女排扩充,犹如一支军队,新老运动员之间还时有摩擦。
更残酷的是,当郎平问你们真的爱排球吗?一时之间,鸦雀无声。
不爱的,就这么站出来,坚定地说“我不爱”,主动离开了国家队。
但郎平也没有像80年代主教练那样,逼她们严酷训练,反而让她们去谈恋爱,去快乐地打排球。
老队员跟90后队员互问心里想着谁?老队员心里想的郎平,90后心里想的自己。
时代变了,集体荣誉感这种重负已经在年轻人身上变得轻盈。
郎平深知这一点,过去的重担由她们来扛,新一代女排去为自己打球吧。
新一代女排在中巴大战中逆风翻盘,最后夺得奥运冠军,她们还会像老女排一样喜极而泣,但她们更会一起开心地脚踏着领奖台,一跃而起。
那种快乐,叫开心地跺脚。
新一代女排,为自己,为个人价值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跟21世纪的我们,截然不同的两种精神。
曾经的女排精神,她们是一个集体,流血流汗,为国家为集体,体育是为了竞技,竞技是为了为国夺冠,为国增光。
现在的女排精神,她们是迥然的个性,流血流汗,但是为自己,为体育本身,为自己夺冠,让自己开心。
《夺冠》对于“女排精神”的书写,既抓住了拼搏的本质内核,又与时代勾连,完成了女排精神与时代共呼吸、共脉动。
女排精神的传承,从集体荣誉到个人追求,延展开了三十年中国社会变迁下国人的风貌与气度。
02.为自己,才是为国家
80年代女排的展现中,更多聚焦在了不苟言笑的国家队老教练对大家的严酷训练上。
除夕夜,防30个好球,一个女孩趴在地上,球一个个抛过来,重重砸在身上各个部位。
陪打教练大喊一声,“已经大年初一了!”
年轻时的郎平接替,放了30个好球,才算结束。
老教练的心中只有一个目的,就是带领中国女排拿世界冠军,为国增光。
他对女排的认识,是集体。“什么是中国女排,不是你,不是我,是我们。”
他能给这些苦练的女孩们带来的慰藉,就是过年将女孩们的父母接来,亲人团聚。
寒冬里的一把暖火,暖不过亲人的一个拥抱。
当1981年中日大战告捷,老教练本本上赫然记录着经过145场比赛才走到这一步。
21世纪郎平带领的新女排,对于与队员的相处完全换了一套方式。
郎平不再那么严苛地训练队员,不想让她们只有排球,还要她们有生活。
“不只是优秀的运动员,还是优秀的人。”
片中重点铺排了郎平与朱婷之间的对手戏,“为什么打排球”三连问?
朱婷喊,为我爸妈!郎平喊不对!
朱婷喊,为我自己!郎平喊为自己什么?
朱婷喊,为了成为你!
以前,女排是为了国家;现在,个人是为了家庭,为了偶像。
但这些都不对。
直到最后,郎平给朱婷发了短信,“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。”
个体意识在此刻觉醒,喊出了时代最强音——成为你自己!
我觉得这是导演的有意为之,80年代没有过多展现教练与队员的互动,是因为她们是集体,是“中国女排”,她们都有有一个共同的目标,为国家拿冠军,心往一处使劲。
而21世纪新一代女排中,重点刻画了教练与队员的互动,从家庭,到个人,到理想。
你真的想打排球,就留这,不想打,可以走。当为自己打排球时,才能真正打出水平,打出实力。
新一代的女排,她们各有各的个性,各有各的诉求,她们为自己拼搏,为自己夺冠。
为自己,就是为国家。做好自己,才能真正为国家做出贡献。这是片中暗流涌动的一种价值观,也是当下年轻人心底最真实的声音。
片中郎平接替中国国家队主教练时,面对会上一众质疑之声,郎平“铁榔头”的性格爆发,就是要改革。
“我郎平从来不装,我都是玩真格的!”
这是她做自己、为自己的表现,不惧权威和质疑。因为只有这样,她才能真正将中国女排改头换面,真正带中国女排重回巅峰。
为自己,才是为国家。讨好、顺从的时代,已经过去了。
03.为自己夺冠,也为他人夺冠
看片过程中,80年代中日大战、2008年中美大战、2016年中巴大战,女排们走上巅峰,又跌落低谷,进而崛起又重回巅峰。
人生如此,在起起落落中从不止步向上攀登。有热血时刻,有灰头土脸,有云淡风轻。
但是能支撑往下走的,就是一种“夺冠”的信仰。无数沉浮起落,夺冠之心不改。
在书写中国女排三十年沉浮史中,《夺冠》聚焦了一对跨越二三十年的友谊,一段彼此成全又复杂难解的友谊。
80年代青春时代的他们,在球馆里练球。
彭昱畅饰演的年轻陪打教练跟青年郎平在男女排友谊赛上较劲,激发青年郎平的潜力。
青年郎平也说小伙子只甘心做陪打教练,不想想以后吗,不想当国家队主教练吗?这是郎平对陪打教练潜能的一种发现和肯定。
后来陪打教练当上了国家队主教练,但没想到2008年奥运会,碰上自己的老友郎平,躲都躲不掉。
郎平更复杂,不但碰上老友,还要在自己家门口带美国队打中国队。
“我当然希望中国赢,但我是美国队的职业教练,我有义务帮助她们。”
中国惨败!有些中国人在赛场上骂郎平。看口型,这一段消声处理,做的高级。
也正是那时候,中国女排跌落低谷,急需变革。
国家队主教练主动退出二次竞选,郎平顺利当上了主教练。这是前主教练对郎平能力的认知和肯定,虽不甘心,但他相信郎平能带来新东西。
时间能丈量一个人的所有。跨越二三十年的友情,彼此都太了解对方,太知道怎么成全对方。
当郎平带领中国女排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夺冠,国歌奏响时,一个电话拨到了前国家队主教练那。
他看着电视上升国旗的画面,手机里的国歌声响起。
此刻,他也站在了领奖台上,和队友、和郎平,看奥运赛场里升国旗奏国歌。
国歌声中,听到了新一代女排们开心喜悦的笑声。
听了她们为了自己的热爱拼搏时的呐喊。
听到了郎平教练对女排深厚的感情和对自己的坚定。
也听到了一段跨越二三十年友情深处最温暖的陪伴和支持!
那一刻,我压着的情绪崩了,潸然泪下。
这片不装,都是玩真格的!